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医疗技术 >>新技术新疗法

医疗技术

新技术新疗法

我院全腔镜心脏外科手术连续成功

字号: + -
  近期心脏中心心脏外科应用全腔镜手术技术,成功完成了两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以及一例二尖瓣成型+人工腱索植入术,均获成功,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效果。



  心脏外科手术虽然技术要求高、手术风险大,但手术一旦成功后能为患者带来明显的效果,显著延长预期寿命并提高生活质量。但是心脏外科手术存在目标深在、暴露困难、过程复杂、操作精细的固有特点,大部分手术又必须应用体外循环,因此实施腔镜手术有相当的技术难度,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全腔镜技术的应用。



  我院心脏中心心脏外科既往年均实施心脏手术六百余例,其中先天性心脏畸形矫正术和心脏瓣膜置换/成型手术,都必须借助体外循环技术才能安全实施,大多数都采用了传统的前正中切口、全程纵劈胸骨的手术入路,完全打开心包、升主动脉和上下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并心脏停跳,其中打开胸骨的创伤过程,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造成较大的影响,许多患者因此对外科治疗产生畏惧。



  全胸腔镜下手术的技术,首先应用股动脉股静脉插管,简化胸腔内的体外循环操作,此外,更重要的是手术入路的改变,只需要在右侧胸壁选择三个1.0~2.5cm的手术切口,经由肋间隙进入右侧胸腔,左侧单肺通气后,打开胸膜进入纵隔,暴露心脏后完成体外循环,心脏停跳后逐步完成手术。应用细长的腔镜器械、在停止跳动、放空的心脏内部完成精细的矫形手术,这一改变带来的技术挑战和难度可想而知,但手术效果和优势也是传统方法难以比拟和替代的。



  首先全腔镜心脏手术入路的改变,避免了完全纵劈胸骨,极大地保全了呼吸系统骨性胸廓的完整性,有利于术后呼吸系统的管理;另外腔镜手术不需要完全暴露心脏,显著减少了前纵隔结构的分离和破坏,进一步减少了手术创伤;粗大的体外循环管道,可以经股动静脉置入,基本避免了在心脏表面对上下腔静脉的复杂操作;最后,避免骨性结构的破坏以及手术切口的缩短,不但减少了机体的手术创伤,更减低了对患者心理造成的创伤和影响,能提高患者的依从性,照顾了患者对美观的要求,极大提高了术后的社会适应能力,刚刚完成的先天性房间隔缺损手术的15岁少女,就是最好的例证。



  最近成功接受腔镜手术的三例患者,分别为先天性房间隔缺损(上腔静脉型)、先天性房间隔缺损(下腔静脉型)、二尖瓣关闭不全(重度、腱索断裂)。两例房间隔缺损的患者,接受了缺损修补术(自体心包补片),而第三例患者接受了更为复杂的人工腱索植入+二尖瓣成型手术,手术均取得圆满成功。三例患者在术中均顺利心脏复跳、术中经食管心脏超声提示畸形完全矫正,术后3小时内全麻清醒、12小时内脱离呼吸机,术后两天转出心脏外科监护室,术后无需输血治疗。



  此次心脏科新技术的开展,得到了多位院领导以及医务部、物资中心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心脏外科苏丕雄、刘岩、谢斌三位教授全情投入,在诸多兄弟科室的通力协作下顺利完成了手术,特别是心内科杨新春、导管室王乐丰、麻醉科吴安石、心脏超声吕秀章、手术室周萍等诸位教授和同仁的鼎力相助。



  心脏外科苏丕雄教授强调,近年心脏外科微创技术发展迅速,全腔镜手术是较先进的手术方法,我院心脏外科一定抓住机遇,不但要继续保持冠脉微创外科在国内的较领先水平,更要在先心病和瓣膜病方面再上一个台阶,争取以最好最新的医疗技术服务于患者,在保证医疗安全的前提下,不断强化自身技术提高医疗质量。



  心脏中心杨新春教授表示,心脏病的治疗是一个整体,需要内、外科共同的进步和协作。心脏结构畸形的矫治,是外科技术的优势所在,此三例患者都是介入治疗方法难以完成的,这次全腔镜手术的连续成功,是我院心脏病治疗技术的新突破,将成为心脏中心新的技术亮点,希望能通过技术的革新和进步,进一步带动医疗质量的提高,创造更好的医疗效果和社会效益,为更多的患者造福。




(心脏中心 辛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