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医院新闻

医院新闻

聚焦质控与规范化 打造皮肤科标准化门诊病例

发布时间:2025-09-30 浏览次数:
字号: + -

  2025年9月24日下午,北京朝阳医院在本部门诊楼十层第二会议室举办以“落实皮肤与性传播疾病质控目标,推动电子病案规范化管理”为主题的研讨会。

  会议由皮肤科主任刘方主持,邀请了皮肤科领域权威专家、临床骨干医师及医务和信息管理部门的负责人。与会人员通过专题报告与深度研讨,共同为提升皮肤科医疗质量、夯实电子病案管理基础建言献策。

1.jpg

刘方主持会议

  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主持行政工作)兼皮肤科主任崔勇、北京朝阳医院常务副院长王明刚出席会议并致辞,两位会议主席在致辞中深刻阐述了在新医改背景下,推进皮肤科疾病诊疗标准化与质控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2.jpg

崔勇出席会议并致辞

  他们一致指出,电子病案的规范化管理是实现医疗质量持续改进、保障患者安全、促进临床科研发展的核心基石。皮肤科作为北京朝阳医院的传统优势学科之一,年门诊服务量超过30万人次。如此巨大的服务量级,更加凸显了推行标准化建设、实现医疗质量均质化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二位领导共同呼吁各级医疗机构协同合作,将标准化建设落到实处。

3.jpg

王明刚出席会议并致辞

  会议的学术报告环节由刘方主持,内容充实,聚焦实践。首先,皮肤科副主任彭世光在报告中,对于2025年皮肤科年度标准化医疗改进目标进行了详细解读,从一线临床医生的视角出发阐述了皮肤科近五年来以靶向治疗、精准治疗为主的药物飞速发展,生物制剂、小分子抑制剂等治疗药物走在了特病治疗的前沿,在用药期间要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做出一定的筛查及监测,并且分享了标准化诊疗路径在优化服务流程、减少诊疗差异、提升同质化水平方面的宝贵经验。

  紧接着,苏日娜博士在演讲中,系统论述了电子病历不仅是医疗过程的记录,更是医疗质量管理的核心载体。随着近年来小分子抑制剂、生物制剂、免疫抑制剂在皮肤科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更应该重视用药前筛查以及用药期间的监测,而标准化的电子病历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来规避更多的风险和问题,规范的书写也是确保数据准确性、支持临床决策、满足医保支付改革和高级别科研需求的必然要求。

  随后,北京友谊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李妍带来生物制剂矛盾性湿疹样反应的课题分享,通过生动的文献案例,向与会人员展示了何种生物制剂可能诱发矛盾性湿疹反应并讲解了相关机制原因,由此提示,临床医生在问诊中详细询问患者相关病史,警惕发生矛盾性湿疹的可能性,并且在治疗期间要时刻监测患者皮损的变化情况,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由此引申到如何借助规范、详实的电子病案,精准记录与追踪药物不良反应,为患者安全和用药监测提供坚实保障。

4.jpg

学术报告环节

  专题讨论环节将会议推向高潮,北京友谊医院皮肤科主任禚风麟,北京朝阳医院信息中心主任韦力、医务处处长王婷作为讨论嘉宾,参与了深度对话。

  专家们针对电子病案推广过程中的三大核心难题展开深入探讨:一是系统兼容性差导致的“信息孤岛”问题;二是录入流程繁琐导致的临床医生负担;三是各机构标准执行不统一带来的质控难题。针对这些问题,专家们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破解之道,尤为重要的是,与会专家就“如何设计既能满足质控要求,又能最大化减轻基层工作负担的电子病案”达成共识。

5.jpg

专题讨论环节

  会议提出,电子病案建设应遵循“最小必需、最大效用”原则,优先保留诊断、关键治疗方案、用药记录、不良反应及随访计划等核心字段,避免重复录入,真正实现“一次录入,多方共享”,让电子病案从医生的“负担”转变为临床工作的“智能助手”。

6.jpg

参会人员合影

  刘方在会议总结中表示,电子病案规范化是皮肤科质控工作精细化、科学化发展的关键举措,未来,皮肤科将努力建立更紧密的多中心协作机制,推动标准共建共享,让电子病案从“有形”的数字化记录,真正转变为“有用”的医疗数据资产,为患者健康与医疗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皮肤性病与医学美容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