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医院新闻

医院新闻

生命至上 | 七旬多脏衰患者绝境逢生:一场与死神的“多维度攻坚战”

发布时间:2025-10-17 浏览次数:
字号: + -

  近日,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联合多学科救治一位多脏器衰竭合并罕见病的七旬患者。

  “医生,我真的还能回家吗?”2个月前,75岁的张阿姨躺在常营院区CCU的病床上,戴着呼吸机面罩的声音微弱且颤抖。这位被急性心衰、肾衰、肝衰、呼吸衰竭、肺部感染、肺栓塞、肺泡出血、重度贫血、严重低蛋白血症“连环击倒”的老人,同时被确诊为安卡相关性小血管炎(ANCA)——一种可累及全身多器官的致命性自身免疫病,加上9年前主动脉瓣生物瓣置换术后生物瓣衰败的旧疾,每一项都像悬在头顶的利剑,随时可能夺走生命。

  张阿姨入院时,情况已非常危重:呼吸急促需呼吸机辅助通气,肌酐值超出正常上限4倍,已经进入无尿阶段,肝脏酶血指标全线飘红,血色素仅58g/L,白蛋白低至25g/L。心内科副主任李惟铭带领CCU团队迅速识别该患者不仅仅是单纯心衰所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常见病患者。于是迅速完善结缔组织病相关指标,请全院专家进行多学科会诊,风湿免疫科会诊后果断明确,张阿姨患的是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正是这场“多米诺骨牌”倒塌的始作俑者——免疫系统“敌我不分”攻击全身小血管,导致心、肾、肺、肝等多器官功能衰竭。该患者面临着多脏衰与罕见病的双重考验,患者基础状况极差,常规治疗风险极高。心内科主任赵林团队迅速制定“分层攻坚”方案:一方面通过大剂量激素冲击联合免疫抑制剂压制异常免疫反应,阻断血管炎进展;另一方面启动“生命支持矩阵”——呼吸机辅助通气改善氧合,CRRT(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替代衰竭的肾功能,同时纠正贫血(多次输血)、补充白蛋白纠正低蛋白血症,抗感染、气道管理等等,为后续治疗争取窗口期。经过全方面治疗和精细化护理,患者病情有所好转。

  然而,新的危机接踵而至。张阿姨9年前置换的主动脉瓣生物瓣因老化出现衰败,瓣膜关闭不全导致心脏负荷剧增,反复心衰发作如同定时炸弹。此时患者全身状态仍脆弱,再次开胸换瓣手术风险极高。心内科副主任徐立带领TAVI(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团队迎难而上,决定行经导管介入瓣中瓣植入。TAVI无需开胸,通过股动脉将人工瓣膜送入病变位置,对患者创伤小,但需对原衰败瓣膜行超高压扩张,要精准评估血管条件、瓣膜位置及全身耐受度。心内科团队联合医学影像中心进行3D建模,模拟瓣膜释放路径;麻醉科全程护航生命体征,重症医学科备好术中急救方案,超声医学科术中实时引导……这场“针尖上的手术”历时2小时,新瓣膜精准定位,张阿姨的心脏终于卸下了9年的“老化重担”。

29.jpg

张阿姨为医护团队竖起大拇指

  从急性肾衰时的CRRT机器轰鸣,到呼吸衰竭时的呼吸机参数调试;从血管炎活动期的免疫抑制方案调整,到TAVI术后的抗凝管理……这场持续近50天的救治,是风湿免疫科、重症医学科、肾内科、血液科、麻醉科、医学影像中心等多学科的接力赛。患者住院期间3次线下MDT(多学科会诊),十余次线上多学科群组沟通病情,根据患者的检验、检查结果动态调整方案。患者每一项指标的波动,都是团队调整治疗的信号。历经50天的全面救治,终见曙光,张阿姨最终好转出院。

  如今,张阿姨已能在家属搀扶下行走,复查显示:血管炎活动指标转阴,肾功能、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心脏超声提示心瓣膜功能良好,血色素和白蛋白也回升至安全范围。出院那天,她握着主管医生的手哽咽:是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30.jpg

张阿姨在家属搀扶下行走

  这场救治,不仅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更诠释了现代医学“精准诊断+多学科协作+先进技术”的力量。疑难重症患者的救治,从来不是单个科室的战斗。举全院之力整合全院资源,以患者为核心,全力托举每一个生命。

  从濒临绝望到重获新生,张阿姨的故事,是医者仁心的注脚,更是北京朝阳医院综合救治能力的见证。未来,北京朝阳医院心内科将继续秉承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为更多危重患者点亮生命的希望灯塔。

心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