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辅助食管裂孔疝修补术
2025年10月21日,北京朝阳医院普外中心疝和腹壁外科副主任杨慧琪带领团队,成功完成院内首例机器人辅助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联合胃底折叠术。这一突破不仅标志着普外中心疝和腹壁外科在微创治疗领域迈入机器人精准手术新时代,更为广大食管裂孔疝患者带来了更优质的诊疗选择。
作为国内最早成立疝和腹壁外科亚专科的医疗机构之一,北京朝阳医院普外中心疝和腹壁外科在亚太地区乃至国际疝外科领域均享有盛誉。此次由杨慧琪主导的机器人手术,正是科室持续引领技术创新的生动实践。
食管裂孔疝是常见的消化道良性疾病,因膈肌裂孔扩大,导致胃等腹腔器官“移位”至胸腔,进而引发烧心、反流、胸骨后疼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胃扭转、出血等急症。传统手术或常规腹腔镜手术在狭小的胸腔与腹腔交界区域操作时,常面临视野局限、器械灵活性不足等挑战。

杨慧琪操作手术机器人
针对这一难题,团队决定采用机器人辅助手术方案。术中,机器人系统提供的10倍放大立体解剖视野,让膈肌裂孔、食管、血管等精细结构清晰可辨,如同为术者开启“高清透视窗”。其全维度转向的机械臂则像精准延伸的手,在狭窄空间内灵活完成分离、修补、缝合等操作,且能自动滤除手部震颤,实现“点对点”精准缝合。整个手术仅通过数个微小切口完成,创面出血量不足10毫升,患者术后6小时即可自主活动,恢复进程远超传统手术预期。

团队使用机器人进行手术
相较传统术式,机器人辅助食管裂孔疝手术优势尤为突出
视野更清晰精准:3D高清立体视野可放大手术区域,精准识别神经血管,有效避免周围组织损伤,在组织粘连严重的复杂病例中优势更为显著。
操作更灵活稳定:机械臂具备七个自由度,能完成超越人手极限的精细动作,滤除震颤的特性大幅提升缝合质量,尤其适用于食管裂孔闭合等关键操作。
创伤更小恢复更快:微小切口可降低术后疼痛程度,术中出血量更少,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速度显著加快,住院时间也明显缩短,且隐蔽切口能实现近乎无痕效果。
术式更安全可控:术者可采取坐姿操作,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减少因疲劳导致的操作误差,同时降低对助手的依赖度,进一步提升手术安全性。
此次手术的成功,充分验证了机器人技术在食管裂孔疝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未来,普外中心疝和腹壁外科将进一步推广该技术,让更多患者受益于精准微创治疗;同时,科室也将持续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巩固专科优势,为国内外患者提供更优质的疝病诊疗服务。
普外中心疝和腹壁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