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医院新闻

医院新闻

数智赋能 创领未来丨第六届首都微创脊柱论坛圆满召开

发布时间:2025-09-16 浏览次数:
字号: + -

16.jpg

  9月13日,第六届“首都微创脊柱学术会议”暨2025“朝阳-新桥微创脊柱交流会”于北京隆重召开。本次会议聚焦国内外脊柱微创领域的前沿理论与创新技术,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20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代表围绕微创脊柱技术热点展开深度对话,交流学术思想,分享临床智慧,共同呈现了一场高规格、高水平的年度学术盛宴。

  01、创新引领 微创启航

  本次交流会紧扣脊柱外科微创领域核心议题与前沿技术,设置多场主题环节展开深入探讨。与会专家通过线上线下融合、主题演讲与互动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基于丰富的科研成果与临床实践,分享了在脊柱微创外科方面的独到见解与宝贵经验。会议不仅为同仁们提供了一个系统了解脊柱微创新技术、新动态的高水平平台,更为该领域的持续创新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17.jpg

北京朝阳医院骨科副主任杨晋才主持开幕式

18.jpg

北京朝阳医院骨病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骨科学院副院长海涌致辞

19.jpg

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院长刘晓光致辞

20.jpg

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副会长周跃线上致辞

21.jpg

北京朝阳医院党委书记、理事长纪智礼线上致辞

  杨晋才主持会议开幕式,他隆重介绍了与会嘉宾,并就本届会议的主题与宗旨进行了精要阐释。随后,北京朝阳医院骨病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骨科学院副院长海涌,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院长刘晓光,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副会长周跃,北京朝阳医院党委书记、理事长纪智礼先后致开幕词。各位专家对参与本次学术会议的同仁表示热烈欢迎,并共同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02、巅峰论道 启明新程

22.jpg

大会主持,从左至右:李中实、杨雍、关立、刘玉增

  第一节学术环节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杨雍、中日友好医院李中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刘玉增和关立共同主持。

23.jpg

刘晓光发表主题演讲

  刘晓光以《新形势下脊柱微创手术发展趋势》为题作了精彩演讲。他系统梳理了当前脊柱外科各类微创术式的优势与不足,并重点针对UBE技术的未来发展从医保政策的高度提出了深刻而独到的见解,为脊柱微创领域的创新与进步指明了方向。

24.jpg

海涌发表主题演讲

  海涌发表了题为《Endoscopic  Surgery for Spine: Learning Curve, Pitfalls, and  Wisdom》的专题演讲。海涌系统阐述了脊柱内镜技术的学习曲线与常见误区,并结合北京朝阳医院脊柱外科的丰富临床实践,分享了该技术应用中的关键要点与宝贵经验,为与会同仁提升手术技能与临床思维提供了重要借鉴。

25.jpg

冯世庆线上发表主题演讲

  山东大学齐鲁第二医院院长冯世庆以线上视频的方式发表了题为《数据驱动的脊柱损伤诊疗范式革新》的主题演讲,他介绍了齐鲁系医院目前特色诊疗,并且重点对脊柱损伤的诊疗流程、从诊疗到康复提出了独特的方案。

26.jpg

周跃线上发表主题演讲

  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副会长周跃线上以“数智微创”为主题进行阐述,他介绍了AI时代中包括内镜导航、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各方面在脊柱外科的应用,展现其为医疗带来的创新与对未来发展的推动作用,指出了未来脊柱外科微创发展的研究方向。

  03、锐见锋芒 原创领航

27.jpg

大会主持,从左至右:邹海波、苏庆军、刘清和、孙凤龙

  第二节学术环节由中日友好医院邹海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苏庆军、刘清和,北京康复医院孙凤龙共同主持。

28.jpg

王叶新发表主题演讲

  来自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的王叶新发表题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手术选择:Keyhole手术vs ACDF》的演讲,开启了本节的精彩演讲。王叶新对比了 Keyhole 术与 ACDF 术,为神经型颈椎病手术方式选择提供参考,帮助医生制定更优治疗方案。

29.jpg

赵斌发表主题演讲

  来自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赵斌进行了题为《颈椎外科手术治疗体系创新及关键技术推广应用》的演讲。赵斌讲述l颈椎外科手术治疗体系的创新点,以及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成果,推动颈椎外科领域的整体发展。

30.jpg

李长青发表主题演讲

  来自陆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李长青进行了有关《机器人辅助经皮内镜技术研发与应用》的演讲。李长青说明了机器人辅助经皮内镜技术的研发进程,和在实际中的应用情况,展现科技赋能医疗的优势。

31.jpg

曾岩发表主题演讲

  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曾岩就《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在腰椎退变性手术中的应用》作了专题演讲。曾岩系统介绍了单侧双通道内镜(UBE)技术的原理与手术方法,重点阐述了该技术在腰椎退变性疾病治疗中的显著优势,并结合临床实战经验,分享了UBE技术的操作要点与应用心得,为同仁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32.jpg

董建文发表主题演讲

  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董建文以《L5-S1  II°峡部裂性滑脱单通道镜下融合技术难点与全时导航应用的意义》为题作了专题报告。董建文深入剖析了L5-S1  II°峡部裂性腰椎滑脱行单通道镜下融合术的技术难点与操作要点,并重点阐述了全时导航技术在提升手术精准度与效率方面的重要价值,为该术式的优化与推广提供了关键见解。

33.jpg

贺石生发表主题演讲

  来自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的贺石生进行了有关《UBD脊柱内镜在复杂脊柱手术中的应用》的演讲。贺石生阐述了 UBD 脊柱内镜在复杂性脊柱手术中的应用情况与价值,为复杂脊柱疾病治疗提供有效工具。

34.jpg

徐宝山发表主题演讲

  来自天津医院的徐宝山就《腰骶三角分型及腰骶椎管外卡压症的微创治疗》这一主题作了精彩报告。徐宝山系统介绍了腰骶三角的解剖特点及其分型方法,并深入分享了针对腰骶椎管外卡压症的微创治疗策略与操作经验,为该疾病的临床诊断与精准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

35.jpg

黎庆初发表主题演讲

  来自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黎庆初以《LUSE技术的研发及在脊柱手术中的应用》为题作了专题演讲。黎庆初系统回顾了LUSE技术从研发到成熟的演进历程,详细阐述了其在脊柱手术中的精准操作要点,为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深入见解。LUSE技术为脊柱疾病治疗提供了新的有效手段,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手术效果与患者预后。

  04、镜观寰宇 侧路通明

36.jpg

大会主持,从左至右:余可谊、唐家广、于峥嵘、许崧杰

  第三节学术环节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唐家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于峥嵘、北京协和医院余可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许崧杰共同主持。

37.jpg

李海俊发表主题演讲

  来自泰州市人民医院的李海俊就《内镜大通道减压治疗老年患者腰椎管狭窄》这一主题作了精彩分享。李海俊系统介绍了内镜大通道减压技术应用于老年腰椎管狭窄治疗中的操作要点与临床优势,为该类疾病的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实用方法,并由此引发了本节热烈的学术讨论。

38.jpg

王永峰发表主题演讲

  来自山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王永峰以《脊柱内镜在胸腰椎骨质疏松压缩骨折手术中的应用》为题作了专题报告。王永峰系统阐述了脊柱内镜技术在该类骨折手术中的具体操作流程与应用模式,并展示了其在临床实践中所取得的良好治疗效果,为胸腰椎骨质疏松压缩骨折的微创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与新路径。

39.jpg

冯皓宇发表主题演讲

  来自山西白求恩医院的冯皓宇就《腰椎感染的内镜治疗》这一主题作了专题演讲。冯皓宇系统介绍了内镜技术在腰椎感染治疗中的应用策略与操作要点,为该类疾病的临床处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解决方案,拓展了腰椎感染微创治疗的实践路径。

40.jpg

祝斌发表主题演讲

  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的祝斌以《椎间盘髓核退变与修复的机制》为题作了专题报告。祝斌从髓核的解剖结构、生物力学特性及细胞层面等多角度出发,系统阐述了椎间盘髓核退变与修复的内在机制,为该疾病的深入研究与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41.jpg

虞攀峰发表主题演讲

  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虞攀峰以《黄韧带为核心的脊柱内镜腰椎后入路解剖与临床》为题作了专题演讲。虞攀峰系统讲解了脊柱内镜腰椎后入路的关键解剖结构,重点剖析了黄韧带的特殊解剖特征及其在手术中的临床意义,为相关手术的精准、安全开展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持。

42.jpg

廖博发表主题演讲

  来自唐都医院的廖博以《OLIF51技术要点及适应证》为题作了专题报告。廖博深入解析了L5/S1节段OLIF技术的操作关键与核心要点,并系统阐述了该技术的适应症范围,为临床医生精准应用该术式治疗相关脊柱疾病提供了权威且实用的指导。

43.jpg

陈小龙发表主题演讲

  来自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陈小龙以《侧前方腰椎融合术在治疗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弯中的应用》为题作了专题报告。陈小龙系统阐述了侧前方腰椎融合术在该疾病治疗中的具体应用策略与临床优势,为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弯的规范化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与实践依据。

44.jpg

谢一舟发表主题演讲

  来自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谢一舟进行了有关《BLIF VS OLIF》的演讲。谢一舟对比 BLIF 与 OLIF 两种技术,分析各自特点等,为技术选择提供依据。

  05、双径通幽 精微志远

45.jpg

大会主持,从左至右:祝斌、文天林、崔文波

  第四节学术环节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祝斌、北京东直门医院文天林及东莞市第八人民医院崔文波共同主持。

46.jpg

孙垂国发表主题演讲

  来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孙垂国以《胸椎内镜ULBD治疗黄韧带骨化合并硬膜骨化》为题作了专题报告。孙垂国重点讲解了胸椎内镜ULBD技术在此类复杂胸椎疾病治疗中的操作要点与应用策略,为该病症的临床处理提供了创新性的治疗思路和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47.jpg

刘少军发表主题演讲

  来自兵器工业总医院的刘少军以《UBE在颈椎后路手术中的应用》为题作了专题报告。刘少军系统介绍了UBE技术在颈椎后路手术中的操作流程、技术要点及临床应用效果,并分享了该技术在实践中的宝贵经验,为颈椎后路微创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

48.jpg

刘正发表主题演讲

  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的刘正以《UBE下颈椎椎间孔减压手术的流程化操作和技术细节》为题作了专题报告。刘正系统梳理了UBE技术在该术式中的标准化操作流程,并对关键手术环节和技术细节进行了深入剖析,为提升手术的规范性、安全性及操作效率提供了系统且实用的指导。

49.jpg

李振宙发表主题演讲

  来自解放军总医院的李振宙以《脊柱内镜遇上OLIF/XLIF》为题作了专题报告。李振宙深入探讨了脊柱内镜技术与OLIF/XLIF技术融合应用的可行性与实践路径,为脊柱疾病微创治疗提供了跨技术整合的新视角,也为复杂脊柱病例的疗效提升带来了重要启示。

50.jpg

戴俊发表主题演讲

  来自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戴俊以《一种便携式UBE通道的建立方法——技术要点及效果探讨》为题作了专题报告。戴俊详细阐述了便携式UBE通道建立的关键技术步骤与操作要点,并系统分析了该方法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效果,为该技术的推广与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实践依据。

51.jpg

潘爱星发表主题演讲

  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的潘爱星以《The  Treatment Strategy for Lumbar Double Crush  Syndrome》为题作了专题报告。潘爱星系统综述了双卡综合征的相关文献,从定义、发病机制到临床表现进行全面解析,并结合多个典型病例及影像学特征,分享了该疾病诊断与治疗的宝贵经验,为临床应对此类复杂病症提供了重要借鉴。

  06、循迹探源 智领前沿

52.jpg

大会主持,从左至右:杜明奎、张强、刘铁、康南

  第五节学术环节由北京电力医院杜明奎、北京地坛医院张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刘铁和康南共同主持。

53.jpg

武百山发表主题演讲

  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的武百山进行了有关“超声全程可视化下颈腰椎间盘低温等离子消融治疗”的演讲。武百山介绍了超声全程可视化下颈腰椎间盘低温等离子消融治疗的方法,重点介绍了腰椎超声下的解剖标志的图像特点,提升治疗的精准性和安全性。

54.jpg

曾成发表主题演讲

  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的曾成进行了有关“OLIF术后疼痛综合征的超声可视化治疗”的演讲。曾成详细介绍了超声可视化技术在  OLIF  术后疼痛综合征治疗中的具体应用方法,介绍了超声可视化下的腰椎解剖结构,分析了该技术如何精准定位疼痛源并提升治疗效果,为术后疼痛管理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

55.jpg

毛英夫发表主题演讲

  来自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的毛英夫进行了有关《OLIF术后疼痛综合征的超声可视化治疗》的演讲。毛英夫通过具体颈椎病例的分享,详细阐述了针对性的诊疗计划制定过程,以及可视化技术在治疗方案中的应用实践,为颈椎疾病超声可视化治疗提供了参考范例。

56.jpg

张绍龙发表主题演讲

  来自民航总医院的张绍龙以《颈、肩、腰腿痛的门诊可视化治疗》为题作了专题报告。张绍龙系统介绍了可视化技术在颈肩腰腿痛门诊治疗中的具体应用方式,详细阐释了该技术如何实现病灶精准定位与治疗效率提升,为这类常见疼痛疾病的临床处理提供了更加高效、精准的解决方案。

57.jpg

要星晨发表主题演讲

  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的要星晨以《枕大神经痛:诊疗发展与超声可视化治疗技术》为题作了专题报告。要星晨从枕大神经的解剖基础出发,系统介绍了其常见变异、卡压部位、发生机制及临床表现,并重点分享了北京朝阳医院应用超声可视化技术诊治枕大神经卡压的宝贵经验,为该疾病的精准诊疗提供了实践指导。

  总 结

58.jpg

杨晋才会议总结

  学术环节结束后,杨晋才作大会总结。他在闭幕辞中衷心感谢各位专家同道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并指出本次会议聚焦脊柱外科微创领域的前沿理论与技术,围绕多个焦点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同时引入先进导航及手术机器人技术等创新内容,有效拓宽了与会者的学术视野,深化了对脊柱微创最新进展的理解。杨晋才表示,本次会议成果丰硕,专家学者交流充分、收获颇丰,并期待下一届会议能够再创辉煌,继续为推动学科发展注入新动力。

会场讨论精彩瞬间

61.jpg

会后合影留念

62.jpg

线上参与超5.6万余人次

  夜幕降临,历时10余小时的“首都微创脊柱学术会议”在浓厚而热烈的学术氛围中圆满落下帷幕。本次会议汇聚多位权威专家,围绕脊柱微创前沿理论与技术,包括可视化治疗、智能导航及手术机器人应用等热点议题,展开了深度分享与多角度讨论。线上参与人数突破5.6万,充分体现了会议的广泛学术影响力,为脊柱微创领域的创新与发展注入了崭新活力。

  展望未来,我们期待脊柱微创领域持续借助先进技术,不断提升诊疗精准度与患者治疗效果。同时,通过更开放、更广泛的学术交流平台,将前沿科技成果转化为切实的临床获益,惠及更多患者,共同推动脊柱微创事业迈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骨病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