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医疗技术 >>特色医疗

医疗技术

特色医疗

急诊医学临床研究中心

字号: + -

急诊医学临床研究中心

Emergency Medicine Clinical Research Center, Beijing Chao-Yang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医学临床研究中心成立于2020年4月,其前身是建立于1986年的北京朝阳医院急诊医学科,是集医、教、研一体的现代急诊救治中心,是国家卫计委临床重点专科、首都医科大学急诊系系主任所在单位,北京心肺脑复苏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 每年收治患者超过25万,尤其是在心肺复苏、急性中毒、重症脓毒症救治等科研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并居国内较领先水平,为首都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提供了最后一道有力的防线。

中心由院本部急诊医学科,西区急诊医学科,托管怀柔院区,北京朝阳中西医结合急诊抢救中心病区,朝阳区六里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朝阳医院合作病房以及在建的东院区等几部分组成。中心各组成部分在医疗、护理、教学、科研、管理各方面采用均质化、规范化建设中心管理构架,采取在中心主任领导下、首席专家、中心副主任、护理团队、主任助理等参与其中的全员管理模式。中心强化文化建设-明确急诊医学协同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坚持患者需求至上;追求专业服务卓越;全面提升团队素质;恪守诚实正直规范;努力进取适时而变。目前中心已建设急诊医学网络中心(医学应急中心、远程会诊中心),中华急诊医学教育学院、急诊医学教学示范基地、急诊医学模拟培训中心。

中心现有在编医生9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3人,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14人,主治医生19人;在编护士228人,其中正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21人,拥有良好的人才梯队。郭树彬教授是中华医学会医学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团长,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常务委员、急性感染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医师协会医学科普分会会长。首席专家李汇华博士,长期从事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获得“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侨界创新人才贡献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辽宁省攀登学者等荣誉称号。护士长刘颖青,担任中华护理学会门急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护理学会急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32年来,“朝阳急诊”团队在中国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和急诊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急诊专业护士领域做出卓越贡献。

中心在郭树彬教授的带领下致力于科室改革建设。面对急诊科患者滞留、候诊无序等问题,改革科室结构、优化就诊流程,落实国家医改政策,加大与医联体合作、封闭管理抢救区域、创新应用急诊分级叫号系统,使得危重病人接诊率和抢救成功率逐年增加,急诊科效益总值明显上升。并推行急诊临床电子路径,在我科率先采用电子病历数据系统,完善临床电子数据库建设,使临床工作职业化、数字化、规范化、智能化,减轻医生工作负担、提高疾病诊疗效率。

科研方面每年发表SCI论文30余篇,总影响因子达100余分。团队参与并主持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科研经费300余万元,为急诊医学培养大批高质量科研人才。

中心今后将以国家急诊医学临床研究中心为发展规划目标,拟建立首都医科大学急诊医学数据研究中心,国家急诊医学研究中心(工程中心)。实现急诊医学发展之“四化”建设,即急诊医学发展之中心化,整合北京朝阳医院急危重症资源,实施中心化管理(本部、京西院区、常营、怀柔四个院区、两个医联体);急诊医学发展之平台化,使各专业疾病起始救治单元、急危重症病人入口,专科与急诊医学科融合;急诊医学发展之体系化,发展心脏骤停、脑卒中、胸痛、急性创伤、大血管疾病急诊、急性重症感染、各类休克、急性中毒等疾病的规范化治疗;急诊医学发展之网络化,建立中国急诊医学应急中心、急诊医联体、急诊医学数据研究中心、国家急危重症远程网络中心等。

作为走在医学前沿的急诊医学临床研究中心,本中心不断完善和推进医学应急体系,为医疗模式改革创新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大型活动保障等方面取得了突出贡献,为人民群众的健康工程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