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痔的定义与分类
痔疮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充血肿大所致,根据发生部位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
(1)内痔:位于肛门齿状线以上,主要症状为便血和痔核脱出,分为四度,Ⅰ度便时带血、滴血,无痔脱出;Ⅱ度常有便血,排便时痔脱出可自行回纳;Ⅲ度排便或久站劳累时痔脱出需用手还纳;Ⅳ度痔核脱出不可回纳。
(2)外痔:位于肛门齿状线以下,表现为疼痛、肿胀、瘙痒,可分为炎性外痔、血栓性外痔、结缔组织性外痔、静脉曲张性外痔等。
(3)混合痔:内痔、外痔同时存在且之间存在静脉交通,兼具内痔和外痔的特点,症状更为复杂。

痔疮
二、痔的成因
(1)静脉曲张学说:久坐久站、长期便秘、盆腔肿瘤等因素导致直肠肛管静脉回流受阻,进而导致静脉丛曲张,形成痔。
(2)肛垫下移学说:目前主流学说,肛垫的支持结构因年龄增长、不良生活习惯等受损,肛垫下移并出现病理性肥大(好发于肛管的右前、右后和左侧)。
(3)其他因素:不良排便习惯、饮食因素(如辛辣刺激食物)、腹压增加(如妊娠、慢性咳嗽)、年龄增长、遗传等。
三、痔的症状
(1)便血:内痔常见症状,通常为排便后点滴状鲜血,严重时呈喷射状出血,血液与大便不混合。
(2)痔核脱出:内痔发展到一定程度,排便时痔核脱出肛门外,初期可自行回纳,后期需用手推回,甚至不能回纳。
(3)疼痛:外痔发生血栓或炎症时,以及内痔脱出嵌顿,会出现剧烈疼痛。
(4)瘙痒:痔核脱出刺激肛门周围皮肤,分泌物增多,导致瘙痒。
(5)肛门坠胀感:患者常感觉肛门有坠胀不适,排便后或长时间站立、行走后更明显。
四、痔的鉴别诊断
痔的诊断需结合症状(便血、脱出、疼痛)、体征(肛门视诊、指诊)及辅助检查(肛门镜、肠镜)。若出现便血伴排便习惯改变、肿块质地异常或疼痛剧烈,需警惕直肠癌等严重疾病,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直肠癌:
症状:便血暗红,混有黏液或脓液,伴排便习惯改变(如次数增多、腹泻与便秘交替)、里急后重,晚期出现消瘦、贫血。
体征:直肠指诊可触及质地坚硬、凹凸不平的肿块,表面易出血。
鉴别:痔出血鲜红,无肿块或肿块质地柔软,直肠癌需肠镜及病理活检确诊。
(2)直肠息肉:
症状:便血鲜红,多为粪便表面带血或黏液,息肉脱出时呈圆形、有蒂,活动度大。
体征:直肠指诊可触及质软、带蒂的肿物。
鉴别:痔脱出物多为暗红色黏膜团块,息肉质地较软且有蒂。
(3)肛裂:
症状:便血量少,多为厕纸带血或少量滴血,伴剧烈肛门疼痛,呈周期性(排便时疼痛→缓解→因括约肌痉挛再次疼痛)。
体征:肛管后正中或前正中可见纵行溃疡,裂口上端有肥大乳头,下端有前哨痔。
鉴别:痔出血通常无疼痛,肛裂疼痛明显。
(4)肛乳头肥大:
症状:便时脱出肛门外,呈锥形或三角形,表面灰白,一般不出血,可有刺痛或触痛。
体征:肛门镜下可见齿状线处灰白色、质硬的乳头状肿物。
鉴别:痔脱出物为黏膜团块,肛乳头肥大呈乳头状。
(5)直肠脱垂:
症状:脱出物呈环状,色淡红,表面光滑,一般不出血,括约肌松弛。
体征:肛门指诊可触及折叠的黏膜。
鉴别:痔脱出物呈梅花瓣状,括约肌不松弛。

直肠黏膜内脱垂,患者自认为是“痔脱出”
五、痔的预防
(1)调整饮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多喝水,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和酒精摄入。
(2)养成良好排便习惯:定时排便,避免长时间蹲厕,缩短排便时间,避免憋便和过度用力。
(3)避免久坐久站:定时活动身体,促进血液循环,办公室职员可每隔一段时间起身走动。
(4)加强肛门锻炼:常做提肛运动,增强肛门括约肌功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六、痔的治疗
治疗原则:不治疗没有症状的痔,不追求“根治”!
(1)保守治疗:适用于症状较轻的患者,包括改善生活习惯(如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避免久坐久站、养成良好排便习惯)、温水坐浴、药物治疗(如痔疮膏、痔疮栓、口服改善静脉回流的药物)。
(2)手术治疗:当保守治疗无效或症状严重时考虑,如硬化剂注射治疗、内痔套扎术、血栓性外痔剥离摘除术、外剥内扎术、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等。

外剥内扎术

内痔套扎术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
普外中心肛肠外科